WFU

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
「余懷瑾老師談恆毅力」演講心得






教養 (Parenting)一向是現今家長們十分注重的議題,其中恆毅力的培養,更是決定未來下一代成功卓越的關鍵。

「恆毅力」一書中,作者Angela Duckworth指出「恆毅力是指持續跨出每一步,堅持不懈地朝有趣又有意義的目標邁進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投入有挑戰的練習。」TED Talks Grit
其中由內而外,培養恆毅力的四大驅動力,包括了:興趣、練習、目的、希望。

正好余懷瑾老師上週有場演講,就是講恆毅力。我試著以一個聽眾的觀察,連結書中闡述的理論,寫下個人些許體會。


對天賦的迷思


余懷瑾老師,人稱仙女老師,是2016年TEDxTaipei的講者。看到余老師的成就,一般人很難想像她從小是一個不愛念書、功課不好的小孩。現任高中教師,卻沒有念過高中-專科畢業後到社會歷練幾年後,才又回到大學唸中文系(我聽完這次演講才知道)。

如果以時間橫斷面來看余老師的年少時期,她會被評斷不是塊讀書的料;若把橫斷面的切點拉到現在,大家的讚美多是「哇!妳的演講好棒!妳好會講話!妳好有天分!」,其實演講中余老師說她以前說話,根本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,但是她是高中老師耶,怎麼可能不看著學生講話?!透過大量的練習,才克服這個恐懼,甚至踏上TED舞台。

這證實書中所說的兩件事,熱情和毅力對成就的影響比天賦還多-每個人的才智差異不大,缺乏的只是如何喚醒半夢半醒的潛力,及一旦開始就堅持到底的堅韌與努力;再來就是「我們只是無法一夜之間」-卓越其實是平凡行為的日積月累。


興趣,真切生活的體現


中國文學,是余老師的興趣,同時她也要引起學生們對古文的興趣。說起文言文,學生的反應不是打哈欠就是覺得無聊,但是余老師創先用跨學科學習,一篇「郁永河北投琉穴記」結合了多個學科,學生走出教室,實地到北投去走一遭。以學生為主軸,體驗三百多年前郁永河酷暑時採硫的經過,目的是讓學生「有感」,古文不再是紙上的文字,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。


練習,讓瓶頸不再是瓶頸


余老師說了這麼一段故事:她申請出國考察,申請文件其中有一個問題,你遇到的教學瓶頸?余老師想了很久,寫下「沒有瓶頸」。倒不是說余老師自傲甚麼的,探究沒有瓶頸的原因是她總是竭盡所能,讓自己也讓學生嘗試各種模式,不斷整合各種可行的方法克服這些瓶頸,讓瓶頸不再是瓶頸。

令我佩服的是余老師「明天的我要比今天進步」的精神,即使已經得到全國SUPER教師評審團特別獎的頭銜,還是努力跨界學習,搜刮許多叫好叫座的高價課程納入知識寶庫中。你想想,這種人怎麼會讓「瓶頸」兩個字出現在自己的字典?


目的,做一個有溫度的人


學校特教組安排凱安進余老師的班時,余老師坦承她和一般老師一樣只有修過三個特教學分(詳見「一堂由老師以身作則的生命教育」),課堂上該分組該討論的,她對凱安一視同仁,只多了一句「慢慢來,我等你」。

一句溫柔的陪伴,經過六百多天發酵後引發的化學變化,不僅在同班同學之間,也出現在余老師和女兒的相處,又有誰能預料到,甚至影響現在坐在台下的我們… 如同賈伯斯說的,「人生的點點滴滴無法預先串連,只能在回顧時串連起來,我們必須相信這些點點滴滴總會以某種方式在未來串連。」


希望,我決心讓明天變更好的力量


卓越的人用失敗重新定義成功。慣性思維不是說變就可以改變,翻轉教育也不是每個家長學生都可以接受,面對家長要求升學成績的壓力(甚至打1999投訴),或學生哀號別再加重他們課業外的負擔「仙女(同學對余老師的稱呼),我們要考學測耶,妳別鬧了!」,種種挫折不免考驗師者的熱情。

相較於固定型思維的人煩惱「怎麼辦?」「我的能力只能做到這樣」,成長性思維的人將困擾轉換成問題-「接下來我該怎麼做?」想改變,就會努力找到方法,這也是我最喜歡余老師的地方(咦,這樣講會不會太庸俗?)-她取法乎上,與古人為友,從「使得西山宴遊記」的柳宗元,到「岳陽樓記」的范仲淹,古今同感的生命情境,用貶謫文學的角度,投射到自己面對挫折的應對,除了知興替,更能從容跨越障礙,走向下一個生命歷程。


結語


伍迪・艾倫說:「人生中80%的成功是靠上場(showing up)」。從恆毅力的角度來看,還要再加上兩個字:「人生中80%的成功是靠『持續』上場」。很明顯的,余老師是名符其實恆毅力的典範,她對教學的熱情與堅持,讓她在恆毅力的舞台被看見。親愛的朋友,你準備好上場了嗎?